政协委员建议取消英语主科地位,让我想到了马克思的一句话
点击上方△蓝字→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文 | 公子小羽
1
两会召开了,能如期召开两会,本身就是我们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体现。
每年的两会提案我都挺期待的,因为总会有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
其实,向这样非常正式地由政协委员向政府公开提建议,而这些建议有的又真的会影响到决策的实施,尤其是近年来政协提案很多通过舆论公开和放大,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效应愈加明显。
而政协呢,本身又没有代替政府去做决策,毕竟大部分政协委员并非正经八百的政府官员。
所以,说的有道理的,特别是集中反映老百姓意见,得到很多老百姓支持的,很多可能就真的变成了日后的政策措施;说得不那么靠谱,或者时机未到的,也不会真的就拿着鸡毛当令箭,把国家政策变成各种民间想法的“试验田”。
真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帮忙不添乱”。不得不说,这种制度的设计,我是非常佩服的。
今天,我想要和大家深入聊一聊的,是在最近两会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
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
这个议题这两天非常火,因为先不说妥不妥、对不对,实在是太接地气了。
这个委员进而说:“为了学英语,学生和家长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英语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忍不住想鼓掌。
2
这个提案,让我想起了两年前的一场网红大战。
其中一个叫王思聪,就不介绍了。
还有一个叫花千芳,父亲是农民。他本人初中毕业,曾当农民工谋生,后回乡养鸡、种玉米。再后来因为在网上写文章,有了一定的名气,解决了温饱问题。
骂战的原因,是因为花千芳那段时间发了一个微博,说英语没用,原话是:
“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英语都是一件废物技能。浪费了我们无数人力财力,牺牲了孩子们宝贵的童年。”
王思聪转发了这条微博并附了一个评论,一贯的简短加毒舌:
“9012年了还有没出过国的沙雕?”
骂战由此开始,双方你来我往,裹挟了很多人参与。
赞同王思聪的,觉得他话糙理不糙(原话“这年头还有没出过国的沙雕?”“翻译器翻译得出文化吗?”):
“思聪只是态度傲慢,但傲慢总好过无知、总好过暗示底层不用学习吧?”
站队花千芳的,觉得将英语这门语言类科目提到了过分的战略高度完全没有必要:
“英语不是不要学,而是没有必要这么学、还学得这么悲壮: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毕业,12年从不间断、大学4、6级考试要学、考研要考英语,试卷还挺难、晋级,评职称竟然也需要考英语。关键我专业是甲骨文考古,你让我整天用英语完形填空,有意义?”
两年前的一场网络骂战,现在居然正经八百的变成了一项政协提案,而且争议还是如两年前一样大,我真是万万没想到。
其实我觉得,无论是两年前的王思聪、花千芳骂战,还是现在政协提案引起的争议,大家带着一股子情绪和预设立场参与其中,却恰恰忽略了从根子上去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之前为什么要学英语?现在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吵着不要学英语?
来,听我给你们掰扯掰扯。
3
无他,答案就在中学哲学课本里: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从1978年开始确立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到1980年确立了高校学位制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入人心,英语学习也就逐年被推到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不是教育决策者们崇洋媚外、本末倒置,而是与当时的生产力相吻合的。
彼时的中国,亟待完成现代化、工业化的转型:从一个刚刚在历史动荡中喘过气来的虚弱体质,试图转变为用高科学、新技术、强人才武装的社会主义强国。
而当时除了极个别重工业门类外,与现代工业相关的差不多一切前沿的科技、文献、人才,都存在于英语系国家,比如美国、英国等。
这个时候不学英语怎么办?
搞科研不学英语,不懂英文,如何看懂最新、最前沿的期刊文献?
学术人员出国学习、考察、交流,连教授说什么都听不懂,一脸懵逼,开什么国际玩笑?
这道理和刚建国的时候,举国上下学俄语,一个道理。
近20年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承办北京奥运会、G20峰会、亚投行峰会等等一系列大动作频频,作为普通民众,不会两句英语怎么行?
难道遇到外国人问路时只会手脚并用,宛若瞎子摸象,哑巴抽筋?
还记得2008年时,首都所有群众集体学英语的盛景吗?
从这个角度来讲,学英语的确是一段时期内的刚需。
还有一些人生活水平高了,学英语就为了不用字幕也能看懂自己喜欢美剧、英剧、纪录片、原版小说,这和因为喜欢动漫就去学日语,也是一个道理。
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
到底有多少人是真的需要深度学习英语、适合学习英语,还能那么幸运,一直能获得高质量的英语学习资源呢?
4
我高中时的一个同桌,对英语深恶痛绝。
宁可做10道几何证明题、画20张物理受力图,也不愿写一篇英语小作文。
后来他考上了某大建筑系,听说还是在痛苦中挣扎着学英语,四级都考了很多次。
可是他在摆脱英语考试后,迅速发挥出他理工科大神的长处,工作干的风生水起,大有扬眉吐气之势。
从这个角度看,英语学习确实不应该太过强势的跟入学、专业、学位、职称绑定。
因为说到底,英语再重要,它也只是一门语言、一个实用工具。
我们要知道,在许多义务教育资源都很勉强的欠发达地区,学英语的师资、设备、场景都少得可怜。
他们好不容易拼尽全力考上大学,却第一时间面临着四六级考试这两座大山。
很多人直到上大学才知道,自己从小到大跟着小地方老师学的,很可能就是“洋泾浜英语”。
我大学时都还有同学,每次英语考试听力几乎全部放弃。
而他们出生在大城市的室友,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双语教育,看着《神探夏洛克》长大;
让他们双方一起去参加英语类考试,并据此决定前途与命运?
这岂止是不公平,简直是降维打击。
5
正如孔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指出来的:
“因材施教“,才是教育的真意。
让喜欢学英语、有深度学习英语需求的人去好好学习,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让不适合、非刚需的被动英语学习人群,从繁重的考试任务中解脱出来,从而得以从容的进行专业科目的研究与学习,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才有可能释放学习的生产力,获得更好的智慧成果。
每一个人都可以学点英语,但不是每一个人都需要学成专家。
6
最后,说回两会来。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这几年的两会,参加记者招待会的外国记者,90%竟然都能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如果不看电视屏幕,你简直感觉不到他(她)是外国人,更好玩的是,欧美记者比日韩记者的汉语,还要更加标准。
这个就很有意思了。
其实,说到底,还是那句话: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说的好啊。
百年的复兴历程、筚路蓝缕,迎来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迎来了文化的繁荣与复兴。
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价值观输出的重要途径。
我还记得中学时,学校去过一个近200斤的外教,3年下来,唯一学会的一句中文就是:“服务员,点菜。”
然而如今来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他们开始主动学习中文,甚至开始琢磨唐诗宋词,诸子百家。
这是为什么呢?我相信你们的心中自然有答案。
我之前讲过,整个21世纪最大的势,就是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现在最大的势,就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
大国崛起,就像一个大质量物体,会影响周边时空一样。
这一百年里,整个国际政治、国际经济乃至我们每个个体的命运,都要围绕这个“大势”来变。
这就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这次疫情的发生以及各国应对情况,既让世界更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由内而外所发生的变化,让我们更加坚信这种趋势不可阻挡。
也加速了世界格局的洗牌。
提前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顺势而为。
这里的趋势至少有三点:
1、 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安全的国家
之前,中国疫情还很严重,全球疫情还没有爆发的时候,投资者就将中国列为资产避险国。
这是破天荒的头一遭,资本的嗅觉真的是灵敏。
这个安全,首当其冲的,是领土安全。
仅仅只从这次应对疫情中我们所展现出的强大的动员能力和物资保障能力,我敢肯定,就会震慑绝大多数的国家。
也就是日本有个学者在文章里写的“中国是一个不可与之开战的国家”。
这种安全,还体现在社会、经济、政治高度稳定的状态。
我们国家这么大,疫情里这么多人关在家里这么长时间,但国家没乱、人民没乱,经济也没出大问题,甚至犯罪率直线下降,很多已经追逃多年的罪犯都被抓了。
这种稳定程度,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当然最重要的,是疫情让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足以应对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的政府。
2020年,我们经历着疫情,还完成了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
这不是奇迹。
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一个擅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以及一个能最大程度维护人民利益的政党,决定了在这个时代,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是高度一致的。
很多人没想明白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要和中国这艘巨轮共沉浮的。
所以跟着有些人唱衰中国,绝对是愚蠢行为。
中国要真的出现问题,最惨的一定是我们。
认清了这个趋势,就知道该怎么取舍,就知道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就是在维护我们自己的利益。
国家越稳定强盛,你就越能水涨船高。
2、 中国将日益成为吸纳国际经济、科技和人才的中心
全球疫情一旦结束或者缓和,各国一旦放开管控。
我们对国外经济、科技和人才的吸纳力量将会越强。
为什么去年,一个外国人永居条例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和热议?
因为几十年前,是我们是求着他们来,一个小县城里见到一个外国人,都觉得好了不起,统统要叫“外宾”。
我读大学时,只有最优秀的学姐、学长才能去外企,回来给我们讲授工作经历时,那种发自内心的骄傲让人至今难忘。
而现在,从各个方面来讲都已经开始“攻守相易”。
当年差点收购华为的摩托罗拉,现在已近乎不复存在;亚马逊、Ebay当年没有任何威胁地进入中国,现在也已被京东等在国内打趴下……
在外企工作的收入和社会地位都已经大不如从前了。
我坚信,这种现象未来还将会在更多的行业和领域发生。
对个人而言,中国越来越国际化,第一要想到的是,如何在国内和外国人合作、竞争。
王思聪他爹王健林当年说过一句话:万达优先要招那些中国人里英语讲的最好的,外国人里中文讲的最好的(不得不说一句,虽然我不喜欢资本家,但王健林的水平比他儿子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其实,换个角度,如果你能利用本土优势,从贸易、文化、语言到各方面为这种融合搭建桥梁,就可能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或者企业。
要知道,有个专门把各路网文翻译成外语的网站,在国外都是爆火。
这次疫情里国内外的各种现象,已经让很多人想明白了,国与国之间的纷争,有很多都是相互之间的不了解,体制、文化、价值理念的巨大差异造成的。
我们比任何时候更需要真实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同时向中国介绍真实的世界。
作为中国人而言,也要对自己的国家、自身的汉语体系,更加有信心,怀抱包容而开放的姿态,通过英语去了解世界、拥抱世界;同时也尽力创造机会,让世界了解中文,了解如此自信而可爱的中国。
3、更需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
国家的竞争,到最后都是文化竞争。
在这方面,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有天然优势的。
但传统文化不是什么都是好的。
几千年传承下来,有精华也有糟粕,更有很多是已经不合时宜的。
当年民国的知识分子包括后来的柏杨之流,之所以对传统文化那么抵触,其实本质都是对中华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不容置疑和全盘否定,都是自卑心态。
真正的自信,是既大胆展示自己的优势,又敢于大方承认自己的不足。
中国的崛起,亟需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输出。
故宫文创、李子柒等的爆火以及戏腔,汉服,国潮的复兴,都是这种趋势下的产物。
现在有些地方的教育减负,不学文言文。
我们越要反其道而行之,看历史,看文学,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思考怎么结合现代性去挖掘,传承。
而且不要浮在面上,要能沉进去,发掘中华文化真正的精神和力量,找出我们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根源。
思考中国为什么能。
一个清末明初已经被当时最领先的知识分子所否定的文化,一个看起来已经行将就木、日薄西山的文明,是如何又焕发活力,而且越活越年轻?
这里面有大智慧,有大道。
毛泽东、鲁迅,他们的话语和思考为什么现在还有很强的指导性,闪耀着人类智慧之光?
因为都是又浸淫中华传统文化,文史功底极为深厚,然后,又学习并吸取了西方的一些理念,结合了现实,真正的融汇中西,博古通今。
谁能适应这种形势,让传统文化老木逢春,再结新果。
用文化为我们的各种产品,乃至传媒、影视、教育等赋能,谁就能打开新的天地。
我坚定的相信,按照如今的步伐发展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学习中文、接受中文。
这就是物质文明带来的精神文明话语权,“文化自信”这个概念提得真是恰到好处。
我更相信有一天,我们学英语不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纯粹的学习与交流;而面对外国人时,再无卑微、谄媚的心态,而是坦然自若的相谈甚欢。
最后,用大大的一句话来结束本文吧。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 END ——
这是我的备用小号。
平时可能会在这个号上写点更出格的东西。
如果你喜欢这个号的文章和观点,欢迎悄悄地分享推荐给最信任、最谈得来的朋友,我们一起相聚在这里,畅谈对时政、热点的看法,把酒言谈、不见不散。